讲求韵味的语言
一个学者要真正了解一个民族,那么对于这个民族的语言,他必须要会说并且要能够用其进行思考,否则只能是坐而论道,异想天开。对于一个想对中国做认真了解和研究的人来说,他将发现跨越语言关远比跨越万里长城困难得多。汉语是迄今为止世上最古老的一门语言,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今,相比较而言,它都是占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的中国人的母语,并且我们可以断定,汉语自形成以来,无论在其书写方式或者是语言结构等方面,它都没有重要和本质的变化。和其他民族的语言一样,汉语也有一个不断自我发展、吐故纳新的过程。新的内容的表示方法是新的。一些字因为表达意义变化或者流失了,所以就不再通用了。然而,这个民族似乎在他的遣词造句方面也表现了他们勤劳节俭的习惯。他们不断创造和使用新字词,但却没有彻底抛弃旧的字词。其结果,便使得其词汇系列异常庞大,丰富得没有人能够数得清。据估算,汉语中有总数在25000到260000之间的汉字是意义明确的。中国最权威字典《康熙字典》一共收录了47035个字。但实际上这些字中常用的可能只有10000个左右。即便是文化阶层,所使用的词也可能不超过这一数字。中国的九部经典作品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等使用的不同单字也只有46601个,虽然这九部书中有五部的字数总和超过200000个字。因此,我们可以说,汉语中不常用字的数量肯定远远超过通用字的数量。但是,中国人有着一种迂腐的炫耀学问的习尚。具体表现在他们喜欢寻行数墨、堆砌词藻,以引用一些早已为人遗忘的字词来故弄玄虚。为了显露自己的学识,最喜欢采用的方式便是向皇帝进献一篇七拼八凑、鱼龙混杂、泥沙俱下的歌功颂德的文章;或者从那最古老的汉语废墟里挖掘出一些晦涩难懂的只言片语来,然后用它们拼凑出一篇政论文章呈给皇上。这种做法使得学习和研究汉语更加困难起来,已经使其变成了一件无边无际的苦差事。但是,学习汉语也并非是一无是处——至少,不管是什么人,不管他的学问是多么高深莫测,如果在日常阅读中碰上不认识的字、不会发的音或者意义弄不明白,那绝不是一件丢面子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