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长城
明王朝利用北魏、北齐、秦、隋长城的旧建筑,先后加修多次而形成的军事防御工程,明时称边墙,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长城,也是保存最完整、最坚固、最雄伟的长城遗迹。西起嘉峪关,东达鸭绿江,横贯甘肃、宁夏、陕西、山西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北京、天津、辽宁等省、市、自治区,全长6350多公里,又称为明长城。明长城不仅工程浩大,在工程材料和修筑技术上也有很多的改进。明代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,同时对明王朝新建政权的巩固、北部地区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都起了积极的作用。
2.社会经济
勋贵庄田
明朝因授爵而拨赐的庄田,也称“给爵地”。勋贵指勋臣(武将功臣)和贵戚(皇亲国戚),即所谓异姓贵族。明代除李善长和刘伯温因奠定明王朝有特殊建树而分别被封公、伯外,其他文臣即使功勋再大也不封爵。贵戚中,皇后的父亲一般封侯,兄弟一般封伯,凡有封爵的勋贵都享有皇帝赐给的田土和佃种人户,但因其爵位低于王爵,而且是异姓,故其庄田数量少于王府庄田。勋贵庄田的来源,除皇帝拨赐外,也有奏讨的庄田、占夺的民田、霸佃的官田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