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调整巩固,缓慢发展
在总结以往推行普及小学教育经验的基础上,政府对以往急于求成的普及方法进行了总结反思,并于《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》和党的八大上都提出了在若干年内有步骤地分批、分期普及小学教育的规划,然而在“左”的思潮的干扰下,也没有得到落实。
“大跃进”时要求3至5年普及小学教育,15年普及高等教育。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原则和途径是“两条腿走路”,即国家办学和群众办学并举。在这一指示的鼓舞和推动下,群众办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。但是,对此没有科学、正确地引导,反而走上了相互攀比、浮夸的道路。1958年小学在校人数比1957年增长了34.41%,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57年的61.7%上升到80.3%,这一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当时国民经济所能承受的能力,而且给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。
“大跃进”的思想引起了教育界人士及中央的高度重视,开始反思以往急于求成的做法,普及小学教育进入了调整巩固期。1959年以后,中共中央重新确定了教育工作的方针,要求在巩固、调整和提高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发展。1961年,中共中央批转的中央文教小组《关于196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教工作安排的报告》中提出,当前文教工作必须贯彻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的方针。由于采取了上述方针,普及初等教育盲目追求数量的局面逐步得到控制。1960年至1962年,小学在校生数大约下降了30%,学校内部管理得到加强,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