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一著名道士吴筠,将老子之“道”与神仙信仰更紧密结合,以发展道教义理。类似王玄览、吴筠用神仙信仰阐发老庄之道的道教思想,在唐代十分盛行,对后世道教有着深远的影响,也可以说是完成了道教的基本教义[55]。
通过注老解老及神化老子,到杜光庭的《道德真经广圣义》中,老子已经成为无所不能,无所不包,神力无边,甚至先天地生的道教尊神,并最终完成其作为道教教祖的神化,这也是唐代道教日益发展的重要标志。
其二,道教着力于融摄佛教的思辨成果,援佛入道,用以建构自身的理论体系。
援佛入道,是隋唐道教义理发展的一种趋势。这不仅表现在一些表层的宗教仪注、名词术语的模仿、引用上,而且还在深层的思辨结构和理论内容上有所吸取。王玄览所倡导的道教教义,就明显是本于道教而杂糅有佛教理论,特别是佛教法相宗(慈恩宗)“万法唯识”、“唯识无境”的思想。
隋唐时期道教理论化建设的重要成果,即道教“重玄”学的盛极一时。重玄理论,作为隋唐道教理论建构中的主干思想,始于注解老子《道德经》,它以融摄佛教的思辨成果和发挥老庄哲学为特色,被称为“老庄哲学在佛学影响下的新发展或道家、佛学融合的产物”。[56]其代表人物有隋朝道士刘进喜,唐朝道士成玄英、李荣、孟安排、王玄览、司马承祯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