纵观骆宾基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,深感其与抗战文学的紧密联系。讲述抗日斗争,笔尖滴着血;痛斥军国罪行,心头埋着恨;揭示社会黑暗,笔锋闪着光;感叹生命孤独,心中充满怨。有些作品虽然没有直接表现抗战,却可以称得上意义更深的抗战文学。就个体作家作品题材的多样性和揭示现实的深广度而言,骆宾基实属独具特色的抗战文学作家。
[1] 郭志刚,孙中田。中国现代文学史(下)[G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1993:14。
[2] 杨义。中国现代小说史(第3册)[M]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1:299—300。
[3] 杨义。中国现代小说史(第3册)[M]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1:300—301。
三、民族文化和地域风情的细心描绘
——未完成的《姜步畏家史》
20世纪40年代,骆宾基原打算一口气完成他的《姜步畏家史》,从“五四”前一直写到抗战爆发,这将是主人公幼年、少年、青年的三部曲,通过写一个家庭的变迁和一个人的成长,揭示时代和地域风貌。《幼年》(又名“混沌”)1944年问世于重庆;两年后,《少年》(又名“氤氲”)最初几章在上海《侨声日报》连载,而全书未及完成;《青年》(又名“黎明”)未及着手,作者便又一次身陷囹圄了。一个宏大的创作构思就这样告终。现在能看到的版本多为《幼年》单行本,少见的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《混沌初开》,其目录呈现的是:第一部《幼年》,第二部《少年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