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骨文“鬼”。“殷人事鬼”就是祭奠鬼,殷人为什么要祭奠鬼?原因很简单——企望得到鬼的护佑。
甲骨文“丑”。酒具+鬼=丑,或许,殷人在喝得半醉的时候造的这个丑字。
甲骨文“祀”。每逢祭祀,殷人几乎都要宰杀活人和牲畜,谓作“牺牲”,现代汉语里的“牺牲”一词就是这么来的。
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曾写过一首叫作《山鬼》的诗。诗中描绘的“山鬼”,面如桃花,含情脉脉,且带着微笑。对于屈原笔下的鬼,郭沫若先生推断:山鬼乃失恋之女神!女神也能失恋?可见,即便如屈原这样的伟人,心目中的鬼情节也是很浓重的。
古时,人们一直信奉“人死后变成鬼”的说法,后来,统治者将这一信条标注上了阶级的烙印,只要这个人生前属于王公贵族,死后照样会被尊为鬼神的,至于说平民与奴隶,只要肯全心全意地效忠权贵,死后也会在另一个世界里得到嘉奖。阴曹地府的形制绝对是对阳间官府的克隆,穷苦的百姓被强加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,因为惧怕死后再遭祸殃,老百姓便越发地温顺了。
鬼长什么样?甲骨文里的“鬼”太不着调,蒲松龄笔下的鬼,要么惊世骇俗,要么闭月羞花,再有就是相貌堂堂、辗转腾挪、无所不能,倘若鬼当真如蒲老爷子描写的那般能耐,世间恐怕再没人愿做人了——整日里尔虞我诈、油盐酱醋、含辛茹苦,倒不如做个风流倜傥、情场腾挪、专事恋爱的鬼来得潇洒,如果真是这样的话,鬼生活的另一个世界非得乱了章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