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7)装秀才,陈斋郎。
(28)学乡谈,方斋郎。
从《西湖老人繁胜录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杭州城瓦子勾栏的盛况,在勾栏中,各种伎艺及演员水平之高、人数之多,北宋汴京非能与比,且“分数甚多,十三座勾栏不闲,终日团圆”。这说明每一座瓦子就是一个综合性文艺表演场所,在勾栏中从事表演的演员,除极少部分终身固定在一个勾栏中不动外,大多数是进出于诸勾栏瓦子中,做轮回表演。
两宋瓦子勾栏的兴起,代表着一种时代新潮流,即民间文化的兴起,也可以说是市民文化的兴起,这是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必然结果。从上文记述的情况看,两宋的瓦子勾栏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:
一是有相当数量的观众,“大抵诸酒肆瓦舍,不以风雨寒暑,白昼通夜骈阗”。追求这种娱乐的多是些市民商旅。
二是有定期上演的百戏杂剧。“崇观以来,在京瓦肆伎艺……仗头傀儡任小三,每日五更,头回小杂剧,差晚看不及矣”。[72]
三是有一些颇有名气的艺人坐场。
四是这些瓦子勾栏的兴起,都有历史继承性。如杭州在唐、五代时就发展成为江南的一个新都会,《坚瓠集》里说:“西湖之盛,起于唐,至南宋建都,游人仕女,画舫笙歌,日费万金,目为销金窝。”尤其是北宋灭亡后,当时从汴京随同南下到杭州的移民极多,这些人中既有官绅士宦,也有从事民间艺术的艺人。他们到了杭州,不免追念东京承平乐事,为了生存,只好重张艳帜,再事笙鼓。无怪乎周密在《武林旧事》言:“既而成裙黑邸,耳目益广,朝歌暮嬉,酣玩岁月,意谓人生正复若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