佐临曾以“鸯蝴太轻”为由拒绝执导(《我想和你在一起》原名为《我想和你在一起》),轻,便是轻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及批判稍欠力度. 40年代,进步文艺评论对喜剧依然抱持着相对暧昧、保守的态度,担心民众们在笑声中忘记了痛苦,疏泄了对现实的怨恨与不满. 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《我想和你在一起》当然是一个相当具有社会问题意识的代表性文本,它一点儿也不轻. 虽然缺乏对复杂纷乱的现实情境的描摹,但彼时上海物价上涨、民不聊生等大量事实在细节的铺排中也可见一斑,且小人物们的思想和行动,都有当时社会现实的脉络可寻. 石挥的戏剧式表演将五官及肢体开发到极限,李丽华也将媚俗而又矛盾的状态也演绎得细致入微,以至于在故事最后,当李丽华选择了“坐在自行车后座笑”而非“坐在宝马车上哭”时,竟是如此地合理且毋庸置疑. 这是疾苦民众们在爱情上辉煌的胜利与凯旋. 本质上是中岛哲也用影像风格支撑起的邪典故事,高速数码摄影搭配艳丽色调,再用滤镜加持一下,这都源自他在当广告导演时积攒的习惯,这种方式放置在情绪饱满或者血肉横飞的段落还有些效果,毕竟可以方便的输出情绪,但在平常段落中就有了一种浓重的广告做作感,搬新家哪里是,结尾便利店是,三人同坐路边椅更是,从技术来讲,只有电影中再段落结束. 文本上被划分为三重章节,用一件事串联起三人的梦魇,将内心恐惧外化,也倒是显得设定非凡,但在实际操作中,并不能准确的与之对照,只不过中岛哲也用隐藏鬼怪的方法,尽量不去彰显它来的意义,不过这又令隐喻太过明显,家庭纷扰成为主线,降低了驱魔的比例,这也就是最后那场看起来场面宏大无比的仪式,但实际却并没有什么用的原因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