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反,我们也能看到由于路线与方针失误而造成巨大失败的事例,比如世纪初年的王莽。王莽出生外戚,但是实际上家里很贫寒,但他从小就谦逊有礼,勤奋好学,经常引经据典,能言善辩,一向有孝悌之名。到为官期间,他更是敬重贤德,谦逊自重,秉公无私,能力超群而又朴实无华,朝野上下都把王莽当成千年一遇的圣人来敬仰、来歌颂。平民大臣们上书要求王莽即皇帝位,倒确实不是慑于王莽的权威,而是希望他能出来经纬天下,造福于民,甚至刘氏后宫和汉朝小皇帝也都赞成。
据史书记载王莽不受加九锡和新野封田的消息传出时,大汉朝廷收到487572人上书,恳请王莽受封。有人统计,当时全国人口5000万左右,以明朝识字率不超过5%计算,汉朝当时识字者最多200万左右。长安及周边地区能上书的知识分子也就是48万多人,这意味着几乎所有能上书的人都参与了这个运动,而且目标高度一致。王公列侯及卿大夫902人,几乎也100%都支持王莽的实际统治。假设当时进行民意调查的话,王莽的支持率当在99%左右。人心所向,可见一斑。
可惜的是这位大爷读圣贤书读坏了脑子,或是生来就迂阔,王莽先生引经据典,立志要恢复周礼。他立井田制度,以平均地权;禁止蓄奴,以保障人权;把盐、铁、酒、山林川泽收归国有,利用政府控制市场。同时强制推行周朝礼制,人民生养嫁娶,官制礼仪、赏罚律条、车服宅第等皆依周礼。一系列热闹的改革,充满理想主义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