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梁的其它建议,如“断发”、“放足”等,从长远来看,这些主张无疑是正确的。但这些主张却超越戊戌年间社会普遍的认知水平,严重脱离时代。甚至有些建议,朝廷根本没有采用。康梁就通过媒体、集会等大造舆论,闹得满城风云,反而使社会各界信以为真,对变法产生了埋怨、抵触情绪。我们研究戊戌变法,怎么能抛弃当时的社会实际,以“应该时”“未来时”作依据,将历史当成面团而随意揉捏呢?
更何况“改元易服”“亦无其事”(张元济在《清史稿》关外本上的眉批),康有为的有些建议,当时未送达或送达后朝廷根本没采用;有的则是他事后补写的,即使思想很先进,但对于戊戌变法一毛钱的作用都没有,怎么竟成为他领导戊戌变法的真实证据呢?
戊戌变法的发动,是时代发展的产物;变法举措的施行,是各种政治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;回到历史现场加以考察,就会发现,戊戌变法期间,康有为并未真正办成几件实事,但由于他善于作秀,频出风头,好发“高论”,因此,一直牢牢地吸引着朝野目光,让人产生了“变法之策来自于康有为”的错觉,将其列为对立面,口诛笔伐,无意之中成就了“康有为是戊戌变法领袖”的虚名。康有为一意孤行,将错就错,“得志更猖狂”,他抛出的变法理论、举措不但数量更多,而且更加激进,直至策划政变,给戊戌变法最后、致命一击。犹如观看文艺演出,主角未必受欢迎,小丑常常让人难以忘怀。所以,我认为,不应对康梁“变法”的正面作用评价过高,更不应该再把康梁事后改篡《戊戌奏稿》等作为戊戌变法的研究重点。相反,研究者应该把目光从康党身上挪开,多看看光绪帝、李端棻、孙家鼐、张荫桓、翁同龢、袁昶、徐致靖、宋伯鲁、陈宝箴、杨深秀、刘光第、张之洞、陈炽、黄遵宪,乃至于荣禄、袁世凯等人在戊戌变法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,这们才有可能真正认清戊戌变法的本来面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