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大木塔是在怎样的地质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据《勘察报告》载:根据钻孔年代的资料,修建时大木塔的周边环境,除西南外,三面环水,是一个滨水的环境。如说:“在水边上露出一块坚硬的物体,恰似水中的孤岛,在这个基础上建塔,可谓近山滨水的优美环境。”(见第99页)又说:“电法勘探发现,塔基下有一个向北东倾斜的坚硬物体。”(见第99页)“在静探孔的底部,有一坚硬的物体。静探成孔时,坚硬物体将静探车轮顶起。甚至烧坏了静探头的电桥。”(见第88页)“在木塔基座南侧约5米左右,有一个高电阻物体,这个物体东西宽度不清,由木塔的西南向东北倾斜。”(见第38页)这一系列的记载,就把大木塔的坐地,归结为一个“近山滨水”的优美环境。
大木塔是一个坐地不动的庞然大物,自建以来就如此。它为什么能够在千余年的风雨飘摇和不断地震的侵袭之下,而仍能岿然不动?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座基,是稳在了一个坚硬的山岩基础之上。不过这个山岩也就是相对古地面的一个“小隆起”而已,即《魏书》上所称的“岳山是也”。
远在新生代时期,由于“喜马拉雅”地壳运动的结果,古应州地域,在大面积湖相沉积的地面上,出现了许多个小隆起。如今之黄花梁,《水经注》称作黄瓜阜,古称黄华山等;在其梁之南向不远处,还有高山疃毗连黄魏村之小白土梁,《水经注》称作“黄瓜堆”,《辽史》称作“嵬白山”。“圣宗太平元年(1022),云应二州屋摧地陷,嵬白山地裂数百步,泉涌成流”,即此。(见《辽史》卷十六·1/140页)还有浑源境内神溪村的凤凰山,以及今应县境内的镇子梁等,均属同一个时期的“小隆起”地貌,而且都有一个由火山岩形成的坚硬基底,故能成为一个“高电阻”的物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