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《别录》和《七略》。西汉成帝时,刘向(约公元前77—前6)受诏校理皇家所藏经传、诸子、诗赋等书,任宏、尹咸、李柱国分校兵书、数术、方技。每校理一书完毕,刘向都“条其篇目,撮其指意,录而奏之”。向死,哀帝复命向子歆继其事。刘歆乃将其父所录别集成编,号为《别录》。他又在此基础上“集六艺群书,种别为《七略》”,即《辑略》、《六艺略》、《诸子略》、《诗赋略》、《兵书略》、《术数略》、《方技略》。[139]《别录》和《七略》的产生,是中国文献学史上的大事,它们奠定了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基础。《别录》多已散佚,从今存的遗篇中,还可以窥见刘向校书的方法和治学风貌。《七略》作为古代第一部完备的学术史著作,经班固“删其要”编为《汉书·艺文志》,而存其大体,流传至今。
——《风俗通义》31卷[140],今存10卷[141],东汉末年应劭撰。其自序称:“谓之《风俗通义》,言通于流俗之过谬,而事该之于义理也”,“为政之要,辩正风俗,其最上也”[142],今存10卷为皇霸、正失、愆礼、过誉、十反、声音、穷通、祀典、怪神、山泽10目,以记述历代风俗礼仪为中心,上至考察古代历史,下至评论时人流品,旁及音乐、地理、怪异传闻等。卷各有序,卷内列目,又颇多按语,考其由来,论其是非,阐发作者主旨,即论正风俗,以明义理,起“移风易俗”——厚民风而正国俗的作用。这是应劭的卓识。范晔称其书“以辩物类名号,释时俗嫌疑。文虽不典,后世服其洽闻”,“虽云小道,亦有可观者焉”,话虽不错,似未明其深意。应劭生活于汉灵帝、献帝年间,官至泰山太守,还著有《汉官礼仪故事》、《中汉辑序》等书,又集解《汉书》,皆传于时。[143]其《风俗通义》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内容丰富的风俗史专书,在史学上有重要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