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过,米开朗琪罗的影响力很快就被一股截然不同的情绪冲淡了,而真蒂莱斯基于1614年创作的《朱迪斯斩杀霍洛芬斯》首次将这种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。情绪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一位北方伦巴第画家的作品。他在16世纪90年代来到罗马,此后不久真蒂莱斯基才刚刚出生。而这位画家还曾与她的父亲有过几次合作[380]。真蒂莱斯基很可能在家乡的人民圣母教堂(Santa Maria del Popolo)中观赏过这位伦巴第画家的两幅作品,它们分别展现了圣保罗的皈依与圣彼得的殉难。如此暴力的画面与戏剧化的场景,如此强烈的明暗对比,将扭曲而痛苦的人体描绘得如此鲜活生动,这一切与米开朗琪罗那种高尚的英雄主义理想全然不同。这些是活生生的人[381]。
真蒂莱斯基在晚年时可能会时常想起这位画家,他曾经与父亲共事,也是个身世复杂的危险人物,他逃离罗马那年她才刚满13岁。也许她还有印象,这位画家习惯看着模特直接作画,而另一位比他年长的博洛尼亚画家阿尼巴尔·卡拉齐(Annibale Carracci)也习惯采用同样的画法。卡拉齐于1595年来到罗马,他与兄长阿格斯提诺(Agostino)和堂兄路德维科(Ludovico)共同开创了基于生活直接创作的绘画风格,他本人也成为当时最受追捧的画家。不过卡拉齐作画的主题不免过于平庸,甚至有些粗鄙,例如他到罗马之前曾画过屠夫的肉店。不久后另一位画家风头更劲,他的名字很快就成为一种阴暗、危险和狂暴的风格与情绪的代名词,他就是米开朗琪罗·梅里西·达·卡拉瓦乔(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