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未然也是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写出著名诗篇的诗人,他以写作朗颂诗和歌词见长。1935年8月,他在武汉发表了歌颂抗日志士、反对卖国投降的诗篇《五月的鲜花》。1939年3月,他在延安创作出了堪称民族史诗的《黄河大合唱》组诗,经作曲家冼星海谱曲后,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。1940年,他又在重庆写出了长篇叙事诗《屈原》,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坚持抗战、反对投降,坚持团结、反对分裂的要求。
臧克家在抗战时期所写的《从军行》、《泥淖集》、《呜咽的云烟》、《淮上吟》、《泥土的歌》、《生命的秋天》等诗篇,讴歌抗敌将士,呼唤民族新生。之后,他又写出了《兵车向前方开》、《伟大的交响》、《匕首颂》、《桐柏山在迎望着》、《大别山》、《春鸟》等,这些诗篇具有史诗气象,气势凌厉,意境壮阔,热烈奔放,格调明朗。周立波的《饮马长城窟》和《无题》,还描绘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壮丽景象。
在全面抗战初期,文学运动的基本主题是描写新人成长,歌颂新的民族性格的孕育和形成。它集中表现为两个侧面:一是正面描写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勇抗敌,慷慨赴死,塑造在旧军队中蜕变的新军人典型。这些作品多以松沪抗战、台儿庄战役为题材背景,小说方面有丘东平的《一个连长的遭遇》,萧乾的《刘粹刚之死》;报告文学有骆宾基的《救护车里的血》、《我有右胳膊就行》、《在夜的交通线上》、丘东平的《第七连》、《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》等。二是表现民众的抗战热情,尤其是农民在抗日烽火中的锻炼成长。突出的作品有曹白的报告文学集《呼吸》,姚雪垠的短篇小说《差半车麦秸》,中篇《牛全德和红萝卜》,吴组缃的长篇《山洪》等。此外,巴金的《火》和茅盾的《第一阶段的故事》等也有相当影响。这些作品以其强烈的现实性、战斗性,忠实地记录了民族的情绪,没有忧郁感伤,也没有技巧的玩弄,但缺少史诗般的宏大深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