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)经济环境
宏观经济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传媒业的形态。如果一国的居民大多买不起电视机,这个国家的电视业怎么可能发展起来?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,中国绝大部分家庭还没有计算机。在此后的几年中,有多少中国家庭能够有能力购买计算机,对于要进入互联网行业的公司来说,这是一个关键问题,也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决定的问题。
进入20世纪90年代,特别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模式以后,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得到充分调动,国际资本加速涌入中国,中国逐步成为世界的大工厂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间点观察,中国经济正在加快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。但是,对于传媒业来说这并不足够,因为传媒业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的普通百姓。经济发展了,居民收入不一定能得到同步的增长。比如,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,经济发展的成果掌握在政府手中,大部分用于再生产的积累,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;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,经济发展的成果大多被资本占有,工人的生活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。中国会不会重走这些老路,从当时的情况判断不会这样。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,每一次制定的重大阶段性发展目标,都同时强调GDP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。事实上,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这十几年,在经济发展的同时,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。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,中国此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劳动力要素价格低廉。因而,中国企业可以为世界生产各种劳动密集型产品,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优势;跨国公司纷纷把劳动密集型环节安排在中国。由于中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,中国的劳动力规模增长缓慢,而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不断扩大,这必将导致劳动力价格的攀升。拉美、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验也表明,靠劳动力价格优势取得发展的国家,经过一段时间以后,劳动力价格会大幅上升。从居民家庭的角度看,劳动力价格上升就意味着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提高。20世纪90年代中期,中国大部分家庭已经有了电视机,大部分城市家庭已经有了洗衣机、冰箱等家电。如果收入继续增长,居民家庭收入继续提高,计算机将成为下一个消费热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