澶渊之盟,以屈辱换太平
宋辽战争长达二十五年,其目的只有一个:争夺燕云十六州。对于辽国来说,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,无论它的农业、手工业还是其他文化活动,都比辽国本部地区发达。因此,辽国统治者对燕云十六州十分重视,并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,改皇都为上京,把原先的南京(辽阳)改为东京,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,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。而对于宋朝来说,燕云十六州是宋朝北方的一个屏障,是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。可以说,燕云十六州的得失,关系一代江山的安危。从宋太祖时期,宋朝就开始了与辽国争夺燕云十六州的战争;赵匡胤逝世后,赵光义继位,便继续对辽作战。但是因为高梁河一战,宋军大败,于是赵光义采取守势,维持了几年相对安定的局面。
太平兴国七年(982年)九月,辽景宗耶律贤病逝,他年仅十二岁的儿子耶律隆绪继位,是为辽圣宗。因圣宗年纪尚幼,其母萧绰萧太后摄政,宠臣韩德让趁机掌握了朝廷大权。宋太宗赵光义认为辽国“主幼国疑”,正是可乘之机,于雍熙三年(986年)再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,分东、西、中三路出兵,但由于东路军在途中受阻,宋军再次败退。遭遇了两次伐辽失败之后,赵光义决定重新考虑内外政策的调整。到宋太宗晚年,“守内虚外”政策的指导思想已经形成。在这一思想指导下,宋朝对辽国由攻势转为守势,彻底放弃了以武力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打算,只是在北部边境设置重兵严防,以此与辽国相对峙。